【cinephilia月度推荐片单】2011年1月

%title插图%num
《当爱来的时候》(2010)

《春风沉醉的夜晚》(Spring Fever) ,导演:娄烨, 中国,2009年,★★★★☆ 【推薦人: 石川(網名:前海一支劍,中國)】
推薦理由:《春风沉醉》堪称迄今华语电影中的最佳gay片。此前华语gay片多是男男版爱情故事,缺同性恋主体意识,酷儿性匮乏。《春》堪称真正意义的酷儿片。王平介绍江城与老婆认识,却最终只能选择割腕的残酷故事,折射出男同与主流社会妥协却痛遭排斥的幻灭心路。为爱身心俱疲的江成最终只能绝望地选择回归世俗。同志之哀,概莫如斯。看片时很疑惑为何剧情中要大段朗读郁达夫原作?直到秦昊刺青一段才有所了悟。刺青是为了遮掩颈部的创伤,把昔日的疼痛转化为一片片诡异的花瓣。郁达夫的小说也源自作者早年失败的感情经验,若无少年情殇,安得后来的传世之作?同为掩埋往昔之痛,前者用刺青,后者用文字。所谓忧愤出诗人,大抵如此。人们只有把自我心灵的灼痛用艺术加以对象化,才能找到超越疼痛的解脱之路。

《当爱来的时候》(When Love Comes) ,导演:张作骥, 中国台湾,2010年,★★★★★ 【推薦人: 黄文杰(網名:慕鸥,中國)】
推薦理由:张作骥转型日渐明朗,不再执拗于绝望情绪,在一如既往地弘扬爱与怜悯的主题同时,也进一步打开沟通之门,代际鸿沟得以弥合,效果感人。

《小街》(Narrow Street),导演:杨延晋, 中国,1981年,★★★★☆ 【推薦人: 黃小邪(美國)】
推薦理由:在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低潮、电影的价值被片面地以票房衡量、电影行业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的今日,回顾一下逐渐被评论界和观众遗忘的“新时期电影”似乎很有必要。而杨延晋的两部电影《苦恼人的笑》(1979)和《小街》(1981)在气氛沉闷的当时如两朵清新奇葩。可能今日看来部分手法有些稚嫩甚至天真,但内蕴一种思考和探索的理想,对周遭世界的过去与未来,对电影史和电影语言。杨延晋无疑了解(不知是否深谙,至少懂得皮毛)蒙太奇手法和精神分析理论,爱森斯坦和弗洛伊德对他来说应不是陌生名字。在思维和创作被隔绝和钳制数十年,电影语言贫乏、概念呆板的1980年代初,《小街》纯熟运用旁白叙述、声音闪回、音乐节奏、套层结构、主观视角、摄影机运动、多重和开放式结尾显然具有革命意义。《小街》无疑已“丢掉了戏剧的拐棍”(1980年代“电影语言现代化”论争中重要观点),在用电影思维来思考问题,尤其因为,导演、摄影机的银幕介入和打破叙事幻觉的自反性的加强。它的叙事,不以戏剧冲突为推动力,而是因悲欣交集的情绪而缓缓流动,淡然而饱满,有欢快和惨烈的两级,曾被视为“散文电影”或“诗电影”(当然,这种命名本身即是以文学思考方式来界定电影)。对于“文革”遗下的身体“创伤”(trauma),对俞来说是“头发”,对夏来说是“眼睛”(巧合西方“情节剧”论述中悲剧部分以“目盲”为特征)。而个体的身体创伤又与一代人的精神创伤密不可分。而文化研究者又可从中发掘出性别、易装等元素。动物园中暴力殴打一段今日看来几乎有实验性。

《在一起》,导演:赵亮, 中国,2010年,★★★★☆ 【推薦人: 木衛二(中國)】
推薦理由:一个不算新鲜的社会议题,但影像的力量总是要强过政策文件和大字标语。最大缺陷是欠缺独立性,和《魔术外传》”在一起“了。

옥희의 영화《玉熙的电影》,导演:洪尚秀 Hong Sang-soo, 韩国,2010年,★★★★★ 【推薦人: 木衛二(中國)】
推薦理由:爱情进行曲的三重奏,打散的结构,一出自行组合的系列剧(连同《叠叠山中》)。经历人生起伏、岁月沉淀,洪尚秀变得更加老练。

하하하《夏夏夏》,导演:洪尚秀 Hong Sang-soo, 韩国,2010年,★★★★☆ 【推薦人: 小韓(中國)】
推薦理由:《夏夏夏》是洪常秀导演作品中有关场所、人物和记忆的双重性叙事的最精致版本。作为导演的第十部作品,整部作品延续洪氏男女情欲纠葛的多角几何,只不过这次导演更多地调侃了一下两位身份错配的男主角:抑郁的影评人和阴郁的诗人,让观众在导演的酒兴之旅中分享了两个男人心中不能言说的故事。而故事本身或许是两个男人之间记忆的复制和模仿,或许只是“同一个”男人的记忆而已,但却还原了男人的本来面目。不可否认,洪常秀的另一部作品《玉姬的映画》(2010年)在结构、立意方面更胜一筹,但《夏夏夏》无疑是导演作品中最平易近人的“爱情喜剧片”,也更为大众所接受。

Black Swan 《黑天鹅》,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美国,2010年,★★★★☆ 【推薦人:雪風(中國)】
推薦理由:很有力量。一个人被自己的恐惧击毁的过程,被拍得紧张、有说服力,恐怖,而且还华美。特别是片中那些皮肉绽裂的场景,直达恐怖的最高境界——即对自已身体失控和无能的恐惧。

Bubba Ho-tep 《打鬼王》,导演:丹·卡斯卡拉里 Don Coscarelli, 美国,2002年,★★★★☆ 【推薦人: 圖賓根木匠(中國)】
推荐理由:一部披着cult外衣的煽情伦理片,黑色幽默版的《遗愿清单》。关于男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死去;关于死去,《打鬼王》告诉我们怎样才算男人。荒诞与抒情原来可以在莫名其妙的木乃伊、变成黑人的肯尼迪、以及一个年久失修的养老院里和谐统一。

Les Amours imaginaires 《幻想之爱》,导演:哈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 加拿大,2010年,★★★★☆ 【推薦人: 汪煒(法国)】
推薦理由:尽管片名是复数,可是影片实际上表现的不外乎是同一种爱,或者说“欲”更为恰当。哈维尔其实延续了他上一部作品《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2009)的一贯风格和主题:前者从其慢镜头的表现中可见一斑,只不过慢镜头在此片中的运用更加具有喜剧和调侃色彩;后者表现在原本作为剧情元素的19世纪法国作家缪塞到了此片中则成为影片开头的题词,用以点明影片动机。尽管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影片的结构铺陈和表现形式仍略显生涩,但是与其说我是被影片本身所打动,不如说是被这位89年出生的电影全才所呈现和思考着的一切而讶异:台词,表演,音乐,以及一贯的对于法国新浪潮的借鉴或影射——当《我杀了我妈妈》中的Hubert对老师说出那句“Ma mère est morte”时,新浪潮的影迷们大概要会心一笑了。

Obchod na korze 《大街上的商店》,导演:杨·卡达尔 Ján Kadár 艾尔玛·克洛斯 Elmar Klos, 前捷克斯洛伐克,1965年,★★★★☆ 【推薦人: 張昱程(網名:Hermina,中國)】
推薦理由:与其他二战屠杀犹太人题材的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这部电影里没有屠杀,却有更加挥之不去的折磨与煎熬,在那些活着的人心中。这样的切入点使得它比其他以暴力镜头为主的同类型电影更纯粹地完成了一个任务:让观众不禁思考民族屠杀究竟意味着什么。

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美国,2010年,★★★★★ 【推薦人: 木衛二(中國)】
推薦理由:近些年流行的传记体,华彩的剪辑,不确定的人物性格,充满魅力的叙事节奏。发展百余年的电影介入十余年的网络,与时代共呼吸,充满了新鲜趣味,刷新网页的尾声令人折服。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