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Venice】《水中的承诺》:文森特·卡洛纯个人电影作品

%title插图%num
Promises Written in Water (2010)

估计还有人记得2003年《棕兔》一片在戛纳掀起的轩然大波,当时甚至有人批评这部影片入围主要竞赛单元是戛纳历史上的耻辱。不过作为此片导演的美国年轻艺术家文森特·卡洛对这类指责不屑一顾。“这就是我的电影,爱看不看”,文森特·卡洛在1998年凭借他的处女作《水牛城66》将他的观众分为两部分,一种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一种将他批判得体无完肤。2010年威尼斯将他的最新作品《水中的承诺》(Promises Written in Water)选入主要竞赛单元,也很是引起争议,何况还有他担任主演同单元的《必要的杀戮》,以及他导演的一部短片还参加了其他单元,可见威尼斯这次对他也算是另眼相待。

《水中的承诺》的题目源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兹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当电影开始出现的主创者名单中,剪辑、音乐、导演、编剧和制片全是文森特·卡洛自己时,电影院里响起了一阵笑声和掌声。这是一部纯个人的电影作品,文森特·卡洛在其中需要表现的正是和济兹的墓志铭有关的:死亡和回忆。不过文森特在其中加入了两段爱情故事,当然在他独特巧妙的剪辑之中,你需要琢磨理清不时穿插的片段,并且需要自己进行对整体影像部分的重构。听起来这似乎是部安迪·沃霍尔的东西。

电影主要以固定镜头的场景表现为主,而且基本上采用长镜头。电影从凯文(文森特·卡洛饰)准备出席一个葬礼前表现的焦虑开始,之后是一个躺在水中的女人(生?死?)的场面,接着之后就是不同时段情节的穿插转换。通过这些镜头,观众可以了解他是如何参加了葬礼,如何认识女孩玛洛瑞(迪尔芬妮·巴甫特饰)以及和她之间的争执,争执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乎他的女友“格洛特”的。在文森特的这种打散结构的叙述中,文森特用单调重复的语言对话表现出了缅怀亡者的悲痛。电影中有个玛洛瑞跳舞的镜头,直接让人回忆起《水牛城66》中蕾拉(克里斯蒂娜·里茨饰)在保龄球馆的那场舞蹈。

尽管《水中的承诺》这次并不是文森特自己掌镜,不过和他在《棕兔》中采用的方法一样,电影也是用16mm的手提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再后期进行转换成35mm,因此一些画面中出现明显的颗粒感。不过正是这种后期处理留下的痕迹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杂乱的叙事提供了一定的时间线索,比如葬礼的几个场面全部是饱满颗粒的镜头画面,从灵车到火葬场,所以尽管这些画面穿插在凯文和玛洛瑞的相识过程中,还是能够比较清楚得理清。

《水中的承诺》是文森特用自己的视觉语言对诗人约翰·济兹墓志铭的艺术阐释。济兹借水之名表达了人去楼空声名不在的忧虑,而电影则借墓志铭的含义让凯文展现爱人死后哀思不断却又怕有朝一日最终忘却的矛盾。凯文和玛洛瑞之间的第一场对话尽管非常简洁,却极具震撼力。玛洛瑞向凯文提问他是否和女友“格洛特”联系过,凯文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之后言不达意不停得重复关于格洛特曾经告诉他,她要和55岁的新男友去泰国(后来几次又变成他们去台湾)旅游的事情。

文森特不止是个导演,他更是个全能的艺术家。《水中的承诺》是一部探讨死亡、爱情和回忆的视觉艺术作品,文森特在其中用自己对于电影这种视觉语言独特的理解,来对这些命题进行视觉阐释。观影的很多时候,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感觉镜头中有着法国新浪潮大师戈达尔视觉风格的影子。画外音就是,文森特·卡洛和戈达尔一样,他是不会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也不可能出现在红毯上。这就是他,文森特·卡洛!

2010.09.08 威尼斯

(原文发于网易娱乐)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