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0】《猎人》:错乱的角色 荒诞的政治

%title插图%num
The Hunter (Rafi Pitts, 2010)|©️PR/ Berlinale

www.cinephilia.net: ★★★☆☆☆

[作者:huifeiyanmielea 2月17日 柏林]柏林2月16日16时,伊朗导演拉菲·皮特斯(Rafi Pitts)的竞赛片《猎人》(The Hunter)首映。作为本届入围的唯一一部伊朗电影,《猎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亲见伊朗电影的新浪潮。皮特斯的处女作《第五季》(Season five,1979)在威尼斯首映,是1979年伊朗革命后的第一部法伊合拍电影。2000年拍摄的《萨那姆》(Sanam)被法国媒体评论为“伊朗的《四百击》”。纪录片《阿贝费拉拉:无罪》(Abel Ferrara: Not guilty)在2003年的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展映。《这是冬天》(It’s winter)曾经入围2006年的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伊朗首都德黑兰,阿里刚从监狱释放,成为汽车制造厂的一名夜班工人。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城郊的树林里打猎。为了能多点时间和妻子女儿共处,他找领导谈话请求转到白天上班。领导却以他有犯罪前科为由一口回绝。这一天,阿里下班回到家发现屋里空空如也,邻居对母女的去向也毫不知情。夜里他突然接到警方的一通电话,在警察局焦急地等待了3个小时之后,他才被告知妻子已经在一场游行冲突中中弹身亡。阿里四处寻找女儿的下落:繁华街道、事发现场、幼儿园、孤儿院,却还是杳无音讯。又一通电话响起,在认领妻子的同一个停尸房里,他最终见到了心爱的冰冷的女儿。米特拉.哈佳(Mitra Hajjar)扮演的妻子戏份不多,却很好的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伊斯兰妇女形象:丈夫被捕入狱,她就一个人把孩子生养长大;游乐园里,妻子气定神闲的举枪射中靶心。阿里由导演皮特斯亲自出演,冷漠瘦消的面孔上一双大眼睛,深邃凝重。

剧情自此进入第二个段落。濒临崩溃的阿里站在山顶射杀了两名在公路开车经过的警察。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追捕,阿里最终在德黑兰北郊的树林中被捕。随后两个警察和他在诺大的树林里迷了路。这两名警察是国家政体的具象。在妻女惨遭杀害的情况下,阿里依然要承受社会和权力机构的压榨。而即便是同一制服下的两名警察,也都坚持自己代表这真理,彼此存在难分难解的矛盾。影片的结局出人意料:阿里饶了暴戾的警察甲一命,换了警服打算逃走,却阴差阳错的被门口埋伏的警察乙一枪击毙。在森林中,在迷途里,究竟谁是猎人谁是猎物,谁又有权利杀害另一方,谁又掌握着真相?

导演加入了很多实时的政治元素,比如影片拍摄期间争执2009年伊朗大选,阿里在收音机里听到的竞选广播相当具有讽刺意义:“你们没有权利选择。你们只有权力改变。”片中也反复强调了“等待”这个话题。阿里在警察局苦等了3个小时还是不能得到一个痛快的回答。从1979年伊朗革命至今已经30年,伊朗的城市化建设有很大飞跃,但是专制的政治环境却没有任何改观,人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如今伊朗70%的人口是年轻人,他们又有多少耐心用来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开头非常精彩。紧张而明快中东风格配乐,镜头在一张过度放大的图画上游走。画布上满是零散的色点,内容辨别不清。随着镜头一点点上拉,画面渐渐清晰。音乐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一副巨大的照片赫然铺满屏幕:一群骑着机车的革命青年涌上街道,他们脚下的人行道被画成了一面铺开的美国国旗。这幅照片由曼努车尔·德哈提(Manoocher Deghati)于1980年庆祝伊朗革命一周年时拍摄。

拉菲·皮特斯的作品选材和立意深刻,但是同其他伊朗新浪潮代表人物相比,其影片宣扬的情绪过于激进,对内容和节奏的把握缺乏大师级的掌控尺度,表达方式直白且疏于立体,角色塑造上也较为干涩而缺乏张力。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