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我们感到惧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其实也从未原谅过他。
在电影《八部半》(8½,1963)中,有人试图拦住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演)向他推销一个反对核武器的剧本。和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译者注:《八部半》的导演,意大利著名导演、演员及作家)一样,我认为所谓的“高尚的”电影是陷阱中的陷阱,是电影这个行业中最狡诈的骗局。对于一名真正的电影导演而言,没有什么比拍摄影片《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更显无趣的了:办公室内的场景和一群老顽固之间的对话镜头相互穿插,以及一些通常由另一个团队拍摄的动作场面。这些可谓是垃圾,专为蠢人而设的圈套,冲着奥斯卡去的得奖机器。
希区柯克从未得过奥斯卡奖,但他的影片在与首映时隔二十年后再发行时往往拥有与新近上映的电影相当的高票房成绩,他是唯一一位有此号召力的在世电影导演(译者注:此文写于1963年,希区柯克于1980年4月29日逝世)。他执导的最新一部电影,《群鸟》(The Birds, 1963),诚然并不完美。罗德·泰勒 (Rod Taylor,译者注:澳大利亚男演员,凭借出演《群鸟》跻身好莱坞一线男星之列)与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译者注:著名美国女演员,凭借《群鸟》赢得1963年金球奖年度最杰出新星奖)的搭配并不理想,而这样一个感性的故事(几乎一贯的在挑选丈夫)也因此失色不少。但普遍的差评却是对这部影片的极度不公。我很失望,竟然没有评论家欣赏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鸟类攻击人类。”我认为电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迎接像这部影片一样的作品。日常可见的鸟类——麻雀、海鸥和乌鸦——开始攻击居住在一个海边村镇的普通民众。这是艺术家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需要极丰富的艺术才能,并且你还需是这世上最优秀的技术大师才行。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及其搭档伊万·亨特(Evan Hunter,译者注:特吕弗在这里列出了Asphalt Jungle,应该是将其和伊万·亨特1954年的作品The Blackboard Jungle混淆了)仅保留了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译者注:英国悬念浪漫女作家)同名短篇小说中的故事设定:海边鸟类开始攻击人类,首先是郊外,然后是镇上、学校的门口,甚至居民的家中。
希区柯克从未在其任何一部作品中呈现过如此深思熟虑的情节推进过程:随着故事的展开,鸟群变得越来越黑,数量越来越庞大,而且越来越邪恶。当它们攻击人类时,它们喜欢直接冲向他们的眼睛。鸟类好似受够了被捕捉然后囚禁在笼子里——如果还没变成盘中餐的话——而现在它们的行径好似在宣示着对以往角色进行对调的决心。
希区柯克将《群鸟》视作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某种意义上,我也十分认同——尽管我不十分确定。以如此强大的故事框架作为出发点,希区柯克意识到他必须对故事情节的处理十分谨慎小心,如此一来才能让它发挥更大作用,而不只是作为连接由华丽特效或悬疑构成的各个场景的一个托辞。他打造了一个十分成功的角色——一名来自旧金山、世故高傲的年轻女人,她在经历所有这些血腥遭遇的过程中发现了生活的纯真和质朴。
《群鸟》其实可被视作一部特效电影,但影片中的特效是很现实的。事实上,希区柯克对电影这门艺术的驾驭技巧随着执导影片数量的增多而变得越发精湛娴熟,所以他时常需要为自己制造点新的困难。他已然成为电影界的终极行家。
希区柯克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我们感到惧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其实也从未原谅过他。然而,我认为恐惧是一种“高尚的情绪”,引发恐惧也可称之为“高尚”。承认自己曾害怕过并乐在其中是“高尚”的。有朝一日,可能只有孩童才拥有这种高贵的品质了。
—1963
|翻译:MandyM |校对:潜行者 @迷影翻译
|原文标题:The Birds
|来源:《The Films In My Life》P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