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33 两个安东尼奥尼、一个山田洋次

我不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现实逃避我们,变化无常。

%title插图%num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肖像|来自网络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 第133天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片名: 放大
北京,电影资料馆

这两天连续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放大》(1966)、《过客》(1975)、《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三部安东尼奥尼中后期的作品。可以明确感受到一个导演在电影上的沉思和迷思。《放大》的主题是个人与现实的关系,《过客》的主题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而《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则想要更进一步,用主人公的导演身份,面对摄影机背后的那个自我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是下午看的。这部影片之前我从未看完过,总是看前半段,看到其中一个短发女人的故事,还是典型的安东尼奥尼式的“女人不见了”。没想到还有后半段,还有另一个短发女人的故事。

我在安东尼奥尼面前总是着迷的,他的摄影机运动,他的剪辑点,他的女人的面孔,还有性的场景——比较诡异的是,我在家里看时和大银幕上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在影院里变得粗暴很多,让人有点不适应。

%title插图%num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剧照|来自网络

这部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位电影导演,我甚至觉得男演员有几分像安东尼奥尼本人。他在寻找一张女人的面孔,以符合他对下一部电影的想象。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男人在众多女性面前拼凑自我的过程。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一点。另外,两位女主角都被设计为“中性”特征,似乎在强化男主角对外部世界认知上的茫然。影片中的女性仿佛男性的镜像。虽然对“飞向太阳”的结尾争议不休,但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必然的选择。我们面对自身的无知,除了将目光转向太空,进行自我毁灭式的外部探索之外,还能怎么样?

《放大》是夜晚看的。这部名作当然要比《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微妙很多。就像所有安东尼奥尼作品一样,这部五十年前拍的电影,仍然保持了惊人的时尚感。因为男主角是一位摄影师,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而且也正因为男主角是一位摄影师,摄影机的位置就更为明显了——主人公透过镜头所看见的,和我们坐在影院里所看见的视线往往是一致的。

%title插图%num
《放大》剧照|来自网络

对《放大》的阐释已经汗牛充栋。事实上我回想起来,第一次知道《放大》就是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见一个电影专家的评述,关于最后那场“看不见的网球赛”的分析。一群小丑一样的戏剧演员,在真实的网球场上表演打网球,但他们手上既没有球拍也没有球这样的实体。然而我们看见他们的视线跟随着“不存在的球”,到此为止只是一场哑剧表演而已。但是接着,我们看到摄影机的镜头也追随着“不存在的球”,球的实体在目光之中诞生了。然后新的“电影现实”诞生了,哑剧表演在画外继续,我们竟然就听见了网球的声音。

这当然就是一部关于观看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影片。现实似乎永远只存在于“看不清”和“看不见”之间。摄影师拍下一张公园的照片,在照片中发现了一具模糊的尸体,他想通过不断放大来看清楚,但眼前只有影像的颗粒,实体被消解掉了。那么如果我们看不见了,是否发生过的就被抹去了呢?现实是否存在于视线之外?这是安东尼奥尼用电影提出的哲学问题。

我最近一直在读《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书,作者皮特·布鲁内特在长篇累牍地分析了《放大》之后说,“最后,还是导演自己的话最有说服力”,看到此真是会心一笑。安东尼奥尼说:我不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现实逃避我们,变化无常。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接近它时,它就变成了其他样子。

%title插图%num
《放大》剧照|来自网络

“现实逃避我们”,这句说得多好。《放大》中的摄影师不断追逐“看得见的影像”,既有时尚的、浮华的商业摄影,也有他认为有社会性的、写实的,那些在避难所拍下的画面。但事实上,现实总是在逃避我们的目光。

这次更为系统地看了安东尼奥尼多数作品之后,发现最喜爱的还是《夜》。前天中午和好朋友赛人吃午饭,虽然一边吃着新疆烤串一边谈论安东尼奥尼有点诡异,但赛人很快进入状态,他的电影热情喷涌而出。在他看来,“人类情感四部曲”当中,《夜》相对最弱的。因为过于直白。电影的语言到了,还在用对白的语言说一遍,就失去了安东尼奥尼式的暧昧感了。我想到“念信”的段落,理解他所说的直白。但是白就白吧,似乎不影响《夜》在我心中的黑。

%title插图%num
《夜》剧照|来自网络

赛人后来说的一个观点,我有点同意,大意是说,能真正看懂某国电影的观众,只有本国的观众。对意大利电影的好,我们能分析之、能阐释之、能欣赏之,但真正的懂,那种“会心”,可能还得是意大利人。中国电影也是,能真正看出中国电影好与坏的,最终还是中国观众。能够非常接近懂的,大概有点像我们看日本电影。

昨天一天连续看了三部影片,在两部安东尼奥尼之间,夹杂了一部山田洋次的新作《家族之苦2》。《家族之苦》是我去年在上海电影节连看两遍的杰作。当时记录自己的心情,“看完坐了十站地铁,仍在喜悦之中”。太喜欢片末影片与小津《东京物语》重叠。对于“人间不可免除的孤独”的主题,山田与小津倒像硬币两面。在山田那里,爱还能抵御住孤独。

%title插图%num
《家族之苦2》剧照|来自网络

《家族之苦2》的人物是完全延续的,剧作也和第一部密切呼应,甚至是故意在某种重复之中,做出新意和趣味来。调性比第一部要稍微沉重一些,将死亡的话题渗透到家庭当中来。为了不剧透,不再多写。但是围绕死亡做出一场欢天喜地的喜剧来是多么困难,但是山田还能让人在最肃穆、最悲伤的时候放声大笑。真是太了不起了。也许有人对故事并不满意。也许我表达不够确切,但是在山田面前,对人生的会意还是要比故事的逻辑重要得多。

真是完美的夜晚,安东尼奥尼的老电影,和山田洋次的新片子,完全不同的两种电影,人间都需要。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