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回忆系列之 《5点到7点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

%title插图%num
《5点到7点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来自网络

摄制于1961年的《5点到7点的克莱奥》不但成为60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更因此被尊为“新浪潮运动的祖母”。影片片长90分钟,除了开场女主人公算命那场戏所使用的塔罗牌被拍成彩色,全片皆为黑白。而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绝非心血来潮的装饰,牌面所透露的关于Cléo命运转折的信息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一被言中,所以突出这场暗含整部戏线索的序幕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巴黎小有名气的女歌星,在等待关于自己是否罹患癌症的化验报告出来之前,担惊受怕、心烦意乱的心理过程:影片前半段,她显然放不下明星的做派,矫揉造作地购物、穿衣,处处希望引起他人对她的关注;当经历一连串冷遇及不被人理解之后,她决定卸下伪装,游走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之间,直至邂逅一个从阿尔及利亚战场归来的休假军人,相貌平平的他若在以往根本不会引发她的兴趣,但正是这个真诚的小伙帮助她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

%title插图%num
《5点到7点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来自网络

导演瓦尔达依照真实的时间顺序来陈述故事情节的方式令观众对影片点点滴滴中透出的焦虑与不安的情绪产生深刻共鸣。她仅仅截取了女主角化验结果揭晓前的两小时,并通过字幕将时间分割为7、8分钟不等的小段,起先字幕频繁显现,精准地烘托出女主角知晓结果前分分秒秒都属煎熬的情感,而后随着她情绪的转变,提示时间的字幕逐渐隐没,直至最后完全从电影画面中消失,表示着一旦重新认识人生,时间的存在就不再如此重要了。

在瓦尔达的作品中,对都市生活的审视从来都不曾缺席,正如她所说“人们只有了解了这个地方,才能更深刻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还而言之,也只有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才能深刻的了解这个地方本身”。先后拍过以渔村、古堡为舞台背景的影片之后,这位女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巴黎,于是就诞生了她的第二部长片《5点到7点的克莱奥》。通过女主角的眼睛,瓦尔达向观众展示了两种形态的巴黎:焦虑时的Cléo看到的是丑陋喧嚣的都市(吞蛤蟆的老男人、以剑刺体的杂耍艺人);坦然时的Cléo看到的则是井然活泼的都市。不同风情只因主人公视点的转换,为突出这层含义,瓦尔达特意在影片中段穿插了2分半钟的滑稽默片,演绎这段戏中戏的正是她的同志兼密友-“新浪潮”另一巨匠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代表作《穷途末路》),他扮演的年轻人由于眼镜染黑而目睹种种不幸降临至心爱的未婚妻身上,而当抛掉引发幻觉的眼镜之后,又回复皆大欢喜的结局。谈起这次合作,瓦尔达曾表示“那业已成为对我们经历过的‘新浪潮’岁月的美好回忆,想象有多远,我们的友谊就有多(深)远”。

%title插图%num
导演Agnès Varda|来自网络

影片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瓦尔达天才的编剧及导演功力,但明眼人可看出无论从演员的选取还是电影音乐的创作,该片都深受6、70年代法国最有名望的歌舞片导演Jacques DEMY(1931-1990,代表作《瑟堡的雨伞》)风格的影响,而他正是前者的配偶。首先女主角的身份是歌星,其次饰演这一角色的Corinne MARCHAND曾出演过DEMY的第一部歌舞片《罗拉》(Lola,1961年出品),另外给《罗拉》作曲配乐的正是当时初出茅庐的Michel LEGRAND,他凭借自己的出色发挥,赢得DEMY夫妇的信任,不但顺理成章地包办了《5点到7点的克莱奥》的配乐,甚至还获得出镜的机会,本色演出了一把(饰演作曲家Bob)。女主角在片中演绎的四支歌曲皆由LEGRAND作曲,瓦尔达作词,并由其扮演者MARCHAND亲自献唱,其中令Cléo演唱到潸然泪下的那首《君不在》(Sans toi)成为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后来多次被人翻唱。

《5点到7点的克莱奥》虽获1962年金棕榈奖提名,然而面对众多有力对手的竞争,最终惜败戛纳。不过影片本身的成就显然是无法否认的,正因为这样,才获得为表彰最优秀法国电影而设的梅里埃奖(prix Méliès,与戛纳电影节设立于同一年,由法国电影评论工会颁发)的青睐。

白晶

热爱电影和文字,曾混迹豆瓣、时光,参与中文电影百科早期运营和编辑,前新闻民工,供职多家财经媒体,现从事企业品牌管理,仍不忘初心,希望同一群志同道合的迷影范儿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