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SIFF】《郎在对门唱山歌》:话里有话 前后反差

%title插图%num
《郎在对门唱山歌》(2011)

《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映前见面会上,当近十个人呼啦一起登上台,底下有点小骚动,这人数肯定创下了竞赛片的记录。人太多,每人能讲的话也就一两句,前面几个人估计是投资方代表,几句话下来,会场已有浓浓的主旋律味。轮到导演章明,他说了句:“这部片子成本很低,但上台的人很多……”至少在我听来,他是“话里有话”,这是否意味着投资不多,但是约束不少,是否暗示林林总总的意见和诉求对影片的风格、样貌有着不小影响?

“话语”是这个片子的核心所在。

导演 “话里有话”,影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的台词也一样“话里有话”,这可真是一件互为镜像的有趣事。章明以前的影片中,角色的台词并不多,普通观众会觉得片子比较闷。但这次不同,几个角色的性格塑造几乎都由“语言”来完成,而且他们的台词,或说或唱,表面意思是一层,内在意思又是一层。不少对话和来回话藏机锋、针锋相对,幽默诙谐,真是热闹。

刘小漾的爸爸刘在水是县公安局副局长,张学锋是张县长的儿子。张县长想撮合两家子女,刘在水面对上级领导既无法拒绝,又知女儿脾气难以轻易应允,微妙的、复杂的心情通过语言来展示。权力是一种话语,而它又通过话语来具体展现。在开场的宴会上,他人称呼刘在水“刘局长”,刘在水总是忙不地地更正“是副的,副的”,如此顶真,一方面是为官之人的谨慎与圆滑,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对这个职位的不满足。当张局长提出让小漾也和他儿子一样报考本地大学时,刘一时支吾,张随之接话:“你都快要当正局长了,还这么没魄力。”这一权势的隐晦允诺满足了刘的升官梦想,也是他之后卖力劝说女儿和张学锋恋爱的动机。话不多,但是每一句话都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前后连缀,具有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叙事进展的剧作功能。

但小漾偏偏对辅导她声乐的回城老师冯岗一见钟情,这让张刘结成亲家的可能变小。因此父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唇枪舌剑上展开。父亲总在他们俩练声乐时进来,端个什么水果,对小漾说句:“别走神啊。”意在言外。而女儿也不是吃素的,又一次甚至唱起紫阳民歌,看似是歌词,其实是暗中还击。刘在水在女儿房间偷装监视器,被女儿识破,父亲撞傻说那是一只苍蝇,女儿回应:“那是苍蝇的眼睛。”这些对白明里暗里意思上的差异和张力是影片的趣味所在,而且自然、贴切。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多年来在国产片中对语言魅力运用最为纯熟、精妙的一部片子。刘在水这一形象塑造的真实而立体,对他的官员一面和父亲一面,及这两者之间的冲突,用语言表现得极为精细。

因为有紫阳地方政府的投资背景,这部影片不免有为地方做宣传的色彩,比如冯岗从音乐学院回到小镇为的是振兴紫阳民歌,音乐让他和小漾结识、相恋,小漾也准备在学成后回来一起发展地方音乐。这些主旋律元素很自然地糅合进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之中,既满足了投资方的需求,又不影响主体叙事的流畅,是对两者的一次巧妙结合。

但故事发展到后半段,影片的风格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小漾毕业后回到紫阳,张学锋复员回来后继续争取小漾,一次醉酒后张侵占了小漾,她和冯岗的感情出现裂痕,冯岗和“表姐”出轨,小漾伤心欲绝……这岂不是很像苦情戏电视剧的煽情手法?含蓄、微妙的人物关系没了,有的只是在编导之手操控下的命运突转和刻意悲情。

精妙处如此之精妙,粗糙处如此之粗糙,我很遗憾这些共存一部片子而显得不那么纯粹,不知道这种“断裂”背后是否有妥协的原因,因为看完片我又想起那句话“上台的人很多……”

叶航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讲师,影评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华语电影优质大奖内地评委。已参撰《电影+2005》、《后窗看电影》、《香港制造》、《意大利电影十面体》等8本电影书籍,文章散见《南方都市报》、《电影艺术》、《看电影》、《电影世界、《Cosmopolitan大都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