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作品是不带感情色彩,是超脱的。尽管许多人认为这种说法仅仅描述了他的技术风格,库布里克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的影像(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以极其亲密的方式捕捉、审视和展示了人类的情感。《光荣之路》(1957)或《全金属外壳》(1987)的情感冲击力如子弹般从屏幕上射出,而《洛丽塔》(1962)或《大开眼戒》(1999)则充满了人类情欲和渴望的影像。即使是充满未来感的《2001太空漫游》(1968)也传达了深刻的人类恐惧感以及我们对人际交流的迫切需求。
库布里克作品的个人特质不能归因于电影学院的训练,但可以追溯到十几岁时就开始的摄影师工作。通过探索他的摄影记者生涯,我们可以找到库布里克之眼,并了解这位年轻人是如何成为备受推崇的电影大师的路径,以及他是如何创作出像《奇爱博士》、《巴里·林登》以及《闪灵》这样的经典之作。
《展望》(Look)杂志创刊于 1937 年,与《生活》(Life)杂志同年。虽然两者都以摄影为中心的期刊,但大多数人认为《展望》不如《生活》“有品位”。然而,高级编辑乔治·伦纳德(George Leonard)和执行编辑丹·米奇(Dan Mich)对此并不介意。事实上,他们对此表示欢迎。在他们看来,《展望》是一份为普通人准备的双周刊杂志,以大照片和小文章为特色。相比之下,虽然《生活》可以表现得冷漠疏远,但《展望》则应是贴近生活、令人感受到亲切热情的。正如乔治·伦纳德所说,这是一份“个人化到极致”的杂志,当然毫无疑问也是关注人类的兴趣。不用说,《展望》是第一本购买斯坦利·库布里克原创照片并给他提供工作的杂志。年仅17岁,仍在高中就读的库布里克成为该杂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摄影师。
杰克·库布里克(Jack Kubrick)早年送给儿子斯坦利的相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虽然年轻的库布里克在布朗克斯的陶夫特高中各门功课都很差,但摄影却是他的强项,于是便有了那张1945年4月拍摄的著名的照片。关于这张照片的说法很多:有人说这是斯坦利上学路上匆匆拍下的;也有人说库布里克精心布置了拍摄,或许介于两者之间。无论是布置的还是即兴拍摄,这张作品绝对反映了1945年罗斯福总统去世当天的美国情感。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以25美元卖给《展望》的那张照片。
起初,《展望》杂志雇佣库布里克作为学徒,因此他的任务主要限于街头摄影和抓拍风格的作品。库布里克在受雇的最初六个月内所拍摄的摄影作品虽然不是名人的写真,但质量上乘。看着这些由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男孩拍摄的照片,你会被完全震撼住的。
库布里克从学徒身份晋升为正式摄影师的任务之一,是他在1947年拍摄的纽约地铁的著名照片集。该系列照片的标题为《纽约地铁上的生活与爱》,由500多张照片组成,目前存档于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而《展望》的其余底片(该杂志在1971年停刊时,这一系列作品直接移交给了国会图书馆)。为了这个项目,库布里克放弃了正常的睡眠,每天晚上都要长时间通宵乘坐地铁。一直拍摄到凌晨,这位年轻人拍摄到了大量令人惊叹的精彩印象和影像。很显然,他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
米尔德丽德·斯塔格(Mildred Stagg)于1948年10月为《照相机》(The Camera)杂志对库布里克进行了采访,记录了他所使用的摄影技巧和方法。她写道:“无论他看到了什么,由于运动和震动,他都不能在列车到达车站之前拍照……”库布里克使用了一台康泰克斯(Contex)相机,以1/8秒的快门速度拍摄。由于光线不足,曝光所需的时间是正常的三倍。据其它来源说,他的袖子里还连接了一根电线,可以与相机的快门相连,以便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而相机本身则开到最大的光圈,以便透入最多的光线。这些早期的摄影实验和摄影设备的使用,让18岁的斯坦利·库布里克能够突破视觉技术的极限。在《巴里·林登》(Barry Lyndon)中使用NASA镜头和自然光的过程,现在看来也许更合情合理了,不是吗?
在与米歇尔·西蒙(Michel Ciment)的采访中,斯坦利·库布里克说道:“我从17岁到21岁一直在《展望》杂志工作。在高中毕业后就能得到这份工作对我来说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非常感谢当时的图片编辑海伦·奥布莱恩(Helen O’Brian)和总编辑杰克·冈瑟(Jack Guenther)。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无价的,因为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摄影的知识,还让我迅速了解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当然,《展望》杂志对这一切也感到相当满意。海伦·奥布莱恩曾表示,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她合作过的摄影师中发表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
在《展望》杂志任职结束后,库布里克对成为一名电影制片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各种拍摄任务中都在探索纪录片的工作,无论是在华丽乔治的摔跤比赛还是拜访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凯文·麦卡锡时。斯坦利知道自己的方向,尽管摄影令他感到满足,但他渴望更多。
一次拳击比赛的拍摄任务成为了他电影生涯的催化剂。库布里克非常喜欢拍摄摔跤和拳击等激烈运动。他那双训练有素的眼睛,将男性的身体、动作、疼痛和肾上腺素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人能及。他擅长捕捉竞技场中的狂热气氛、肌肉发达的身材和竞技场上的竞争活力。因此,当《展望》杂志委托21岁的库布里克对一位独特的拳击手进行专题拍摄时,没有人感到惊讶。库布里克选择了纽约本地拳手沃尔特·卡提尔(Walter Cartier)。1949年,《展望》杂志发表了一篇长达8页、20幅图片的摄影专题《奖赏拳手》(“Prizefighter”),并在短短两年后拍摄了一部名为《拳击之日》(Day of the Fight,1951)的短片。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又一部开创性的电影。他打破常规,创造了使用熟悉设备的新方法,并利用他对静态摄影和新闻摄影的深厚知识来丰富动态影像叙事。看他的那些电影杰作,还是可以观察新闻报道对他叙事的强烈影响,以及库布里克在静态摄影镜头后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何让他对人性中的缺陷和光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