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桃姐》:再拾人间情

事实上,在今天的香港,以桃姐为代表的传统女仆早已丧失了存在基础。现在一提仆人佣人,绝大多数会反应到数目众多的菲佣,再不然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事件,又或者有导演早已尝试改编社会新闻,消费菲佣题材。因此,桃姐的特别就在于她的身份,只侍一主,从一而终。

0 Shares

《10+10 》:台湾电影的黄金之约

《10+10》就是台湾电影同观众在恰当时间节点上的黄金约定。所谓黄金,并不是说这些导演就才华横溢,足以自封。有胡金铨和杨德昌等导演的存在,台湾导演不得不高山仰止。黄金是说时间宝贵短暂,稍纵即逝。

1 Shares

《艺术家》:默片的“现代脸”

就一部常规的爱情通俗剧而言,《艺术家》告诉今天的观众,很多时候台词对白并不是必需品。恰恰相反,它们经常是庸余的废话。当然,受限于形式本身,影片无法表现更多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内心,只能依靠演员表演和影像本身,深度欠奉。不过,这也跟导演选择表现好莱坞的古典主义时期有关系。

0 Shares

《赛德克巴莱》:以野蛮人的骄傲

对很多台湾人来说,《赛德克·巴莱》的意义就是把历史课本上的一行字,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还有“人头”的历史大片,算得上精彩好看。对华语观众来说,他们终于看到了气质不大一样的大片,技术出色、演员朴实,内容激荡,更能引起一定的反思。

0 Shares

《舞吧 卓别林》看卓别林跳芭蕾舞

《舞吧·卓别林》很容易让人想到文德斯的3D文艺大片《皮娜》(Pina);五是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比如双方沟通产生问题,还有如果细心观察,舞蹈部分能看到日本的一些影子。

0 Shares

《每日妈妈》:细微之处见真情

《每日妈妈》里的家庭有点怪,全职老妈、调皮儿子、窝囊老爸,时不时会蹦出一些好玩点子和古怪问题。虽然都在讲生活点滴,影片却不同于正统的日本家庭剧,也不同于流俗的纯爱戏。否则,以这个有点悲伤的结局,《每日妈妈》大可以挖得更加深刻,再不然是恶狠狠地煽情一把。

0 Shares

《阳光姐妹淘》:最后的舞,请与我一起

以时间为坐标,2011年的《阳光姐妹淘》跟2001年的《朋友》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无论故事发生在首尔还是釜山,二三十年的人生跨度,命运各不相同的朋友们,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组“韩国往事”。

0 Shares

《郎在对门唱山歌》:带我去月球

《郎在对门唱山歌》展现了一段爱情残酷物语,有青春里的迷梦,更有成人后的残酷血腥。《郎在对门唱山歌》也不例外,影片为百万级别的小成本电影提供了良好案例,这里头有政府投的钱,说起来跟去年刘杰《碧罗雪山》差不多。虽有公家介入,然而电影规避了为之粉刷门面的要求,片中出现了茶、山歌以及老城,这些固然可以看做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同时又跟影片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

0 Shares

《伤心小号曲》:小丑的哀歌

《伤心小号曲》成了两个男人的无声悲泣。很多人会以为影片是悲喜交加,有如悲伤小丑和快乐小丑的对决。但事实上,《伤心小号曲》把重心放在了悲伤上面,喜剧笑料经常让人笑不出来——就像赛奇奥的餐桌笑话,幽默得诡异骇人。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