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听听亚历山大•柯达的侄子迈克尔•柯达(Michael Korda)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融合历史、爱情、浪漫,同时总是通过人性的讽刺和质疑拍就的电影,具有典型的匈牙利风格。因为匈牙利的历史如此的狭隘和悲情。此外,该片华美富贵的生活、悲剧的结局、足够的历史事件,以及影片所散发出的史诗气魄,绝不会是一部让观众看得呼呼大睡的纪录片。”
《穆瑙之吸血鬼》正是第一部將德古拉伯爵搬上大銀幕的電影。但是,影片的誕生卻遭遇了小小的波折。布萊恩史扥克的遺孀佛羅倫絲史扥克(Florence Stoker)拒絕將丈夫的作品版權賣給穆瑙。90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辨析,當初是佛羅倫絲史扥克嫌棄穆瑙出的價不夠高,還是她根本就是單純地拒絕。
或許我們可以參照《瓦力》帶給我們的感動,來揣測機器人與人類的未來之路。影片中,瓦力的單純和執著,默默無聲地將人類從貪圖享樂的伊甸園之中,拉回現實。面對現實,積極向上,或許才是人類最應當灌入給機器人的教條知識。因為,機器人與人類一樣,只是一個「人之初,性本善」的生物。
「我們從未想使本片妥協於什麼明確的意義,我們永遠希望它帶點曖昧。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實中複雜的事物到了銀幕上就清晰起來了。」——亞倫雷奈
壯觀的視覺特效、戲劇化的音樂、濃重的異域文化,以及彼得奧圖的精湛表演,各種溢美之詞,紛至遝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更是用了「奇跡」(miracle)這個詞來形容這部電影。
1953年,影片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年,影片還獲得了坎城影展的「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須知,該獎項正是金棕櫚的前身,二年之後,坎城影展才頒出它的第一片「棕櫚葉」——狄爾柏特‧曼(Delbert Mann)執導的《馬蒂》Marty。從這個意義上講,《恐怖的報酬》是第一部既斬獲坎城金棕櫚又擒下柏林金熊的電影。
贝托鲁奇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贝托鲁奇故意为之的。换句话说,贝托鲁奇电影的弑父情结,是贝托鲁奇对于生活经验(并非个体经验)和电影经验的潜意识出写,是后知后觉的,是作为一种电影理论分析而存在的。
塔可夫斯基在那部自傳式的紀錄片《Voyage in Time》(1983)裡談到:「我認為,《飛向太空》是一部失敗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部電影並未超越類型片的樊籠。我相信,我的電影《潛行者》Stalker(1979)應吸取教訓,只用必需的技術性臺詞以及特效。」1997年,M. Galina在文章《Identifying Fears》裡談到,「《飛向太空》的誕生根本就是蘇維埃科幻電影最重要的大事之一。這部電影,現在再看,一點都不過時。」
作为早期好莱坞最为举足轻重的演员,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分不清到底卓别林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那些喜剧电影里的“流浪汉”?他是Party?抑或,他是那个躲在摄影机背后的政治自由主义者?简言之,卓别林的自导自演,始终在银幕形象和政治角力之间徘徊。对于影迷而言,但凡想起卓别林,可能就会想起那个:牙刷胡子、圆顶高帽、藤竹手杖以及走路滑稽的流浪汉。
義大利最有影響力的戰後電影
1970年6月,《同流者》初次公映於第二十屆柏林電影節。結果,該片贏得了當年柏林電影節的Interfilm Award – Recommendation大獎以及Journalists’ Special Award大獎。1970年10月22日,影片繼而在義大利和美國等地區,廣泛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