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独立电影,所谓独立,指的是资金上的不依靠,在艺术表达上享受一种自由的话语,它们拒绝受到审查和商业行为的阻拦,它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定义,就是没有得到电影局的卫生许可证。
标签: #CIFF2011
整部纪录片给我的整体感受就是真实,导演不用亮丽的色彩来点缀,不用华丽的音乐来修饰,仅仅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同期声还原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而这与主旋律相悖却又活生生的现实便足以震撼人心、发人深思了。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老人如何保护他的藏獒,最后选择了一种带有尊严的方式让生命结束
我拍《空山轶》是在拍那个纪录片的过程中拍的,其实包括写诗这种事吧,我希望是让一个事情有趣,你要是觉得特重要很容易让那件事变的没趣,所以就稍微有点游戏的精神吧。
前一部是我去年拍的,我去找我妈和外婆,从我们三个人的回忆中去寻找自己的过程;《47公里》属于“饥饿计划”——我们大家都回到自己的村子,对我来说这是我父亲的出生地,而我和他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远。
兰咪这个女孩,其实当时是在我们弄堂里面有的,但是我和她之间只是邻居,没有发生电影里这样的故事。
《一次等于没有》入选了南京影展,南京影展就可以办成;很显然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
毫无疑问,对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十年来说,独立纪录片在中国所呈现的本体价值,不但被体制所遮蔽而且被严重低估,这是近年来得到国内外自由文化领域与独立电影业界公认的一个观点。对独立纪录片价值的认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独立制片的自主模式下,对当下政治、社会、民生等全方位的真实记录,体现了历史文献价值;其二是其自身艺术语言形式日渐成熟和多样化发展,并与国际纪录片发展潮流的逐步并轨,具备了电影学术价值。
我觉得中国整个到基层都是经济挂帅的,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感觉,就是让我用电影提升他们的地方知名度。然后有具体的要求,他们要保护老城,要我在老城里面拍,这个正好我也很喜欢。然后还要把他们的茶叶放在里面,诸如此类,这样硬性要求提了十几条我都满足他们,没有问题。包括里面的软广告。
导演的作品里,偶尔会使用一些类似于情境再现的提示性镜头,但最让人困扰的就是他经常插入的那些似乎完全不相干的画面。这使得电影的时空秩序经常被打乱。各种画面的交叉浮现使导演的剪辑显得很强势,但是事实上其镜头内容的意义联想,经常不是固定的,也没有强制性,而是有一种悉听尊便的散淡和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