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禅意十足的小间里,我们的精神脱离又归位,但《刺客聂隐娘》已经不再是我们见证过的影片,同时它却依旧是那唯一的《刺客聂隐娘》。
简单来说,它看起来就是一部不起眼的伍迪艾伦作品。
影片于是成了一个重要的观看机制:透过刺客聂隐娘以及她周围的人与事五日变化,观察唐人的日常活动。政治、情感、美学与哲学都在其中。
我们很难潇洒地说侯孝贤注定要拍《聂隐娘》,但《聂隐娘》则注定会看起来像是“侯孝贤电影”。
本片虽然比起《玩乐时间》来说,无疑较为容易欣赏,轻松之余,却也含有些许的忧愁,尤其在片尾的部分。
威尔斯谈到拍摄《上海小姐》的缘由提到,这部片原是为清偿《环游世界80天》舞台剧所欠下的五万元债款。当时他就电话亭旁边所及的书架上随意指了一本根本也没有读过的书。在1964年的访谈中,他说书名就叫“上海小姐”。
从早期的绘画纪录片,到与文学家的合作,再到后期改编戏剧作品,雷乃似乎有意无间在尝试电影在综合媒材上的可能性。
达德利·安德鲁总结安德烈·巴赞的美学理念为:“一位电影作者如何表现他的素材?他构成了何种意义?”经常出没巴赞的电影导读放映,甚至常与巴赞相约看电影的雷乃,岂能不或多或少受点影响?事实上,雷乃深知他的形式最终该怎么回到内容上,且这是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自觉的。
既不是装逼,也不是不会讲故事,简单来说:雷乃非先锋派创作者。理由很简单,他所创造出来的手法,都是早已存在。
我们总不能阿Q地说:“每个人心中有一个雷乃”吧?阿伦·雷乃只有一个,只是基于人们对电影的“要求”不同,甚至说得更实在一点,对电影的“认识”不同,以致于这样的作者很可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成分”也跟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