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王者”的底气、长年来对其作品的两极评价、艺术家难免且必需的敏感、北京大院子弟的口才,再加上天生的个性,令这位不够宽容不够含蓄不够谦虚的导演在当下的娱乐中国,成了一个与传媒共生互利而又敌视对立的奇特样本。所以,他不讳言对“宣传”的反感,记者们也一再从他的身上接收到了鄙视和较劲兼而有之的微妙情绪——只不过,采访者和受访者都还乐此不疲。
Interviews | 访谈
他的电影都发生在城市,都有一个细腻的故事,和缓的节奏,片子的格调也总是稳重醇厚里带着一点敏感。
瑞典导演斯蒂格•比约克曼(Stig Björkman)第二部关于伯格曼的纪录片在2010年的戛纳电影节的经典单元中首映
对很多人来说,曼多萨传递的电影符号,经常是和性,暴力相连。然而,当你真正走进他的影像世界,发现这是多么表面的理解。曼多萨肩负着展示真实社会的使命感,却绝对没有忽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身的创新苛求。
中国电影在全世界的文化价值上一直是有地位的,但商业片要想占据国际市场短期内是没有可能的。——著名导演 谢飞
“十七八岁的时候的某一天,我就发梦了,我对我朋友说,我会自制自编自导自演,成为一个全才的电影工作者。”
——钮承泽
在看完电影《枪王之王》后,记者雪风采访了导演尔冬升。采访的过程中尔东升导演态度开放谦逊,除了谈到他这部尝试完全商业化的《枪王之王》和他自己的创作心态、目前的中国电影圈的热点问题他也毫不回避,说到兴头上,有些话就变得相当尖利,而那个时候,你也就能感到他儒雅外表里面一种与他电影一脉相通的凛冽。
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针对在世界电影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国《电影手册》被转手拍卖一事的讨论也成了电影节之外的热门话题。
《蜂蜜》是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Semih Kaplanoglu)约瑟夫三部曲的完结篇。他的电影或许过于文艺、小众,但他在访谈中表示会一直坚持自己人文、感性的视角,拍摄自己心中的艺术影像。
我很希望去看这部片的人,看完以后会更加去思考生命、了解身边的家人,无论是父母、小孩、你的另一半、或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