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激情事业——乔布斯与皮克斯

%title插图%num
31 Aug 1999 San Francisco,Steve Jobs (Photo By Alan Dejecacion/Getty Images)

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为创意打造的天堂已经变成一台赚钱机器。——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

尽管斯蒂夫.乔布斯让一连串行业旧貌换新颜,但他的伟大本领并非发明。相反,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改造奇才。他会观察一个行业,指出这一行多年来的毛病,再想方设法将其变得更美观、更简洁、更有乐趣。

自从斯蒂夫.乔布斯十月份逝世以来,对他的悼念就铺天盖地,这些悼词也满是歌颂赞扬。但前文这句话最明确地概括了他和他皮克斯(Pixar)的同伴们为电影工业作出的贡献——让一度奄奄一息的好莱坞动画重新焕发出活力。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他的传奇故事:被迫离开自己于1997年亲手创办的公司十年后,乔布斯回到了苹果,并给公司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皮克斯的故事,和它在创新和商业上连续12次的空前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艾德.凯特摩(Ed Catmull),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和两人组建的团队。但毫无疑问,皮克斯的视野和经营模式却是由乔布斯一手打造的。

乔布斯见证了电影工业文化在产业时代的极度紊乱失调。有声电影出现80多年来,电影内行们已经立下了不少金科玉律,这些指导行业运作的教条哪怕早已过时,却依旧支配着整个行业——“发行的影片有一半赚钱,你就是个天才了”;“明星才能吸引观众进电影院”;“一家电影公司要成功必须要自己做发行,最好是做全球发行,再不济也得国内自己发”;“从零开始建电影公司需要雄厚的资本”;“没有庞大的流动资金库,公司是赚不了钱的”。最后还有几十年来一直被制片商拿来为铺张浪费和决策失误开脱责任的威廉.高德曼(William Goldman)名句:“世事难料。”

不过皮克斯却料到了。乔布斯认识到需要重新思考整个电影行业的运作方式,他也清楚90年代中期困扰着电影行业的诸多问题——飙涨的制作成本、真正的明星越来越少而索要的片酬却高的离谱、广告宣传费用渐成无底洞。当这些压力都在无形中减少行业利润率之时,乔布斯认识到了更深远的问题:“有创造力”的电影公司高层们选择的都是对“市场”经过某些可耻的算计的电影,而不是那些哪怕他们只有一丁点兴趣的作品。

我敢肯定,乔布斯生来打破旧习的特质让他看清这些自明之理都错了。皮克斯首次公开募股(IPO)得来的整个资本金基础为1亿4000万美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当皮克斯刚推出《玩具总动员》(Toy Story)之时,梦工场(DreamWorks)的成立资本超过了10亿美元。正如好莱坞的流行现象,梦工场最初并没有给股东们带来利润,除了本就腰缠万贯的三位创始人(斯皮尔伯格Spielberg,卡森伯格Katzenberg和格芬Geffen)。梦工场的动画部门目前股价比2004年的发售价格低40%。

由于皮克斯塑造的独特品牌形象,一部皮克斯动画的宣发费用尽管仍然不少,但远低于相同收益的电影的行业平均花费。而至于最初决定用迪斯尼(Disney)的发行渠道,乔布斯也没费什么脑筋。毕竟他根本负担不起再造一个迪斯尼那样的全球发行网,而且就算再造一个也不见得会比迪斯尼的更完善。更重要的是,乔布斯下决心要把皮克斯的所有时间、才华和金钱都花到创意元素上。

位于北加州的皮克斯公司不单是地理上远离了好莱坞。乔布斯和他的同伴们依靠自发的科技、创作自由、对娱乐本质的理解以及无敌自信的四者结合,在皮克斯创造了真正的硅谷文化。他们回归到了电影行业的本真,那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从而避免了如今电影公司华而不实的企业风格。

%title插图%num
凯特摩(Catmull,左),乔布斯和拉塞特(Lasseter,右)

皮克斯最早起源于卢卡斯电影公司的特效电脑部门,后者于1986年被乔布斯以1000万美元买下。这个最初专注于为电视广告进行计算机编程的部门有着两位卓越的人才:拉塞特(Lasseter)和凯特摩(Catmull)。

乔布斯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电脑生成图像(CGI)将会取代90年代早期陷入一滩腐水却依旧被迪斯尼主导的手绘动画,并将动画电影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领域。在卡森伯格(Katzenberg)的领导下,迪斯尼经典动画风格迎来一次复兴,连续几年出现了《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阿拉丁神灯》(Aladdin)、《狮子王》(The Lion King)和《风中奇缘》(Pocahontas)等佳作。但随着1995年《玩具总动员》的出现,CGI动画已经明显地改变了动画的形态,并凭借在视觉和主题的两方面的成熟风格拓展了观众群。

我怀疑乔布斯当时并不知道动画片会有这么爆发性的增长。从1989年到1993年,动画这一类型的票房仅占北美票房的3%,其中90%都来自迪斯尼。多亏皮克斯的引领潮流和梦工场动画部门的紧随其后,从2007年到2001年底,动画电影票房占到了北美票房的15%。

迪斯尼由于收购了皮克斯,依旧是动画领域的主导力量,但如今动画行业的作品几乎全盘CGI了,最近的例外就是2009年迪斯尼成功推出的《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但过去两年,好莱坞大厂商无一例外都推出了至少一部大制作动画,其中梦工场动画部门只制作三维电脑动画,平均一年两部。

正是一股对电影的热情和对作品的信心直接而必然地造就了皮克斯惊人的商业成功。

列一组数字:皮克斯12部动画北美票房平均为2.5亿美元,北美以外平均每部为3.75亿美元。但最重要的数据是,由于DVD购买增长,每部皮克斯动画平均在全球家庭录像市场上收入5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是纯利润。而这一增长和皮克斯成立初十年发行动画的票房增长相一致,而过去5年这一增长已有所缓和。《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保持着目前最高的销售记录——全球售出5000万份。要想知道这个成绩多厉害,请注意这一数字是最近5部非皮克斯制作的迪斯尼动画总票房的两倍以上。

%title插图%num
拉塞特和乔布斯在Pixar工作室里

影迷们不知道,甚至不在乎皮克斯电影取得了多大的商业成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相信皮克斯的成功给电影行业的其他人传达了一个信息:做你真正有信心的作品,自然而然的就会带来普通好莱坞大佬没不敢想象的巨大利润。

让这一成绩更引人瞩目的就是皮克斯的成就是在业界唯一巨头—皮克斯的前发行伙伴和现在的母公司迪斯尼的阴影下实现的。在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的辉煌年代,一部电影有了迪斯尼的名字就可以让观众相信这不只是一部合家欢作品。破旧立新的动画技术,扣人心弦的叙事方式,让人难忘的动人旋律和难以磨灭的人物形象都是在家庭录像取代重映这一手段前,迪斯尼经典动画能够一再在电影院放映的原因。

毫无疑问,皮克斯的作品将沃尔特时期手绘动画的那些特质带到了如今的数码三维时代。皮克斯也成就了电影行业中的唯一:一个能让影迷共鸣的品牌。至于分析皮克斯对制片艺术的创造性影响还是留给其他人吧。但我相信,正是一股对电影的热情和对作品的信心不可避免地造就了皮克斯惊人的商业成功。皮克斯创意过程的每个方面都比之前的版本有所进步。如今电影公司不是在做电影,而是在做生意。但皮克斯是个例外。

乔布斯对皮克斯成功有多大贡献只能靠猜想。多年来,这家公司从他花了更多精力的苹果那里受益良多,也从乔布斯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其管理方式被一些人看做一种才华,但也有的认为是强迫症。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看到了机遇,组建了团队,设计了大致策略,以及最重要的,他给了皮克斯人真正的创作自由。结果呢?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美观,简洁和乐趣”。

|文章来源:2011年11月30日The New York Timer
|作者:DAVID POGUE|翻译:IvanHsiao/校对:小双【CINEPHILIA『迷影网』翻译小组】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