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es 2014·译】《吉米的舞厅》导演肯·洛奇访谈

吉米

翻译:深黑的蓝
校对:郝蕊

你为什么想讲述吉米·格拉尔顿(Jimmy Gralton)的故事?
这个故事非常丰富,它扭转了认为左派濒临灭亡、死气沉沉、不喜幽默、不懂享受、不搞派对的看法。它还让我们看到宗教等级制度如何时刻准备和资本权力串通一气。吉米·格拉尔顿那个时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教会和国家已经成为压迫的代理人。在当下——虽然电影由于片长所限几未提及——有进步倾向的人都受到打压,就像鼓励思想自由和宽容精神的德·瓦莱拉(Éamon De Valera)那样。此外,他最先的决定是争取教会对自己事业的支持。这是遵循以现实政治(realpolitik)为名的可变几何原则。

可以把《吉米的舞厅》和《风吹麦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看做爱尔兰两部曲吗?
这个片子的故事恰好发生在前一部的十年后,并且在《风吹麦浪》里,一个英格兰-爱尔兰裔地主说:“这个国家会变成一个教士横行、死水一潭的地方”,真被他说中了。从那时起,斗争从未停止。虽然教会后来因为一些丑闻而信誉大损, 但在电影故事发生的年代,教会和教士们的权力不容质疑,并左右着社群成员的命运。

电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史实?
确切地说,这部电影是受吉米·格拉尔顿的生活和他所处时代的“启发”。我们其实对他的个人生活和个性知之甚少。这也挺叫人伤心的,因为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人物,但这也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他的私人生活以及他需要作出的种种抉择。我们呈现给观众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而不是漫画式的斗士。要找到这种平衡很难,需要从细节入手:他可能会和某人保持一种关系吗?如果是,这种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试着设想他的一些隐私并和观众分享。我们不想丑化教士:一个教士虽无情攻击对手,但他也对对方的正直抱有尊敬。吉米身上有一些真正的品质是教士无法忽视的。所以我们尽力在忠于历史的同时精心雕凿人物。

吉米的舞厅代表了什么?
我认为它代表了一种异见精神。在这个空间里,各种观点交流碰撞,诗歌、音乐和运动样样俱全,人们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当然也包括跳舞。

舞蹈和音乐在剧情中的作用是什么?
它们是自由的表现。这对那些企图控制一切的人来说,永远是种威胁。

你是怎样拍摄舞蹈和音乐的场景的?
方法有好几种。比如,可以根据摄影机和舞者的情况编舞,采用十分风格化的场面调度,但我们的想法跟这个截然相反。演员们对舞步了熟于心,可以跳得随心所欲。我们接下来要确定符合我们意图的摄影机运动与画面类型。我觉得,一切都取决于取景角度和所用镜头的种类。我们因此做了不少技术层面的考虑。我脑子里一直装着德加的《女舞者》,它让我有种在包厢里看演出的感觉。德加并非处在正对舞台的乐池位置,而是略微俯瞰舞者,于是,我们在看到舞台上的艺术家的同时也看到了后台的情况。我们更像是观察舞者的人而不是她们中的一员,我们看到快乐写在她们脸上,明白她们正在互相说笑。

你选择直接拍摄乐手而不是使用事先录制的音轨。为什么?
因为我想让大家看到他们工作时的样子。半个世纪前电影就这么拍了,想不到如今导演再这样做反倒被看做革命了!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让观众看到正在演奏的乐手,看到他们和舞者们的交流。否则,人们就会觉得有些假或者缺点什么。所以,乐手们需要出现在场景里。这就要求剪辑师知道如何处理音乐场景,甚至要把两三段乐曲连在一起。不过,乔纳森·莫里斯(Jonathan Morris)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你为什么实地建了个舞厅,而不是在片场搭景?
建个真正的舞厅更容易。景色非常重要,不仅是爱尔兰这个地区的景色,还有沼泽、雾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果在片场拍,通常不会按实际大小搭造布景。相反,我认为一座真实的建筑物会决定一套拍摄规则,而观众也能感受到。在摄影棚里,隔板都是可拆卸的,也能拍出在外景无法实现的镜头。不过,舞厅布景的自然光线很美。有时候,总摄影师罗比·瑞恩(Robbie Ryan)还要额外布光,但室内一直都有种自然的光亮。

你为什么选择在利特里姆郡(Leitrim)拍摄,也就是舞厅原址所在地?
我们在爱尔兰西部到处选景,但最终敲定利特里姆郡,不仅因为这个地方能让我们最接近史实,还因为它相当荒凉,没有多少现代的痕迹。不少人因为失业离开这里,而拍摄起来也十分便利。总之,没有理由去别的地方。

当地人听说你要拍摄他们那儿的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他们非常热情。我们找了许多年轻人参与拍摄,而他们也竭尽所能。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一点也不消极,而是非常开放、慷慨且全身心投入。他们工作得像群疯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你是怎么挑选演员的?
我们一开始想找当地人演,但没有那么多职业演员,所以就不得不扩大寻找范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面试了尽可能多的演员,可以说囊括所有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人。选角导演卡特琳·克劳馥很会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我们仍然希望在当地招收演员,因为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是电影的一个核心层面。而这不仅仅限于主演和配角。所有参与电影的人心里都要铭记这一点,并且,我希望,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影片中。如果是通过选角事务所招聘演员,则往往由助理导演向他们发指令,然后导演坐在监视器后指挥。我们不能这么办。也不是说不能,只是拍出来后一眼就能看出来……

为什么选择巴里·沃德(Barry Ward)出演吉米一角的?
剧本里的吉米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人物:他擅长交际,对他人有同情心,熟悉阶级斗争,干过一大堆不同类型的手工活,还环游过世界。这是个即热情慷慨又足智多谋的人。找一个集以上诸多特质于一身的演员非常难。我们希望他不要太年轻也不要太老。故事发生时,人物大概四十来岁。我们接触了若干男演员,但巴里是唯一符合条件的人。

吉米·格拉尔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现实中,他是个有信仰的战士。这么些年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人——信念坚定的工会成员和活动分子、对政治感兴趣的人:而一旦投入进去,就离不开了。吉米被逐十年后回到爱尔兰,他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重开舞厅的。开门之后,他就成为官方的靶子。而一旦被瞄准,他要么以远离政治为条件留在爱尔兰,要么像从前那样继续战斗。人们也许以为政府改组可以打开一个可能性的场域(le champ des possibles),但像吉米这样熟谙政治的人很清楚,像德·瓦莱拉那样的领导人将会背叛工人阶级的利益。吉米知道阶级斗争和冲突是无法消除的。这样,他就很难再度投身政治,所以他回到家乡,待在母亲身边,帮她照料农场。尽管二十年的漂泊已让他精疲力竭,但说到底,他可以选择吗?当一个人拥有真正的政治意识时,他便别无选择。

吉米的爱尔兰和今日的爱尔兰之间有共通之处吗?
我坚信斗争没有改变。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十年萧条和民众失业。今天情况依然如此:左派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政治主张,何况他们几乎也从未找到过。政治辩论集中在几个右派政党之间,而穷人遭受的打击更为残酷,许多年轻人没有未来。成千上万爱尔兰人移民国外,寻求安全和就业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情况和吉米那个时代非常接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萧条。

电影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吗?
我不认为电影能改变政治。一方面,大制作的影片安于现状,仅仅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但它们宣传发行的声势恰恰最大。电影人完全可以创造出更为大胆的作品,可是商业片和它们的投资商对此不屑一顾。但另一方面,电影也能够制造共鸣,揭露问题,破除偏见。总之,电影可以凸显普通人的经历。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悲剧、冲突、斗争和幸福,我们才能瞥见未来的可能性。

(编辑:史波克)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