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早于有声电影:默片时代的彩色电影(作者:Jeremy Polacek)

文章题目:Faster than Sound: Color in the Age of Silent Film
作者:Jeremy Polacek
来源:http://hyperallergic.com/129119/faster-than-sound-color-in-the-age-of-silent-film/
译者:范笑晨
校对:dxw

现在回头看看,人们总是认为所有的默片都是黑白的,而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声音效果则是电影走向今天3D与高清之路的里程碑。

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在电影有声之前,早期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多种上色手段便已经让80%的电影已经有了颜色。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史上首次将其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搬上荧幕之后,1896年4月23日,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就已经在纽约开始展映他的双色电影(two-colored films)。

颜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于早年的电影时代中:染色,着色,手工上色和镂花模板上色。让色彩出现在胶片上的成果发展迅速,充满乐趣和实验性,并且当颜色蔓延至充满整个画面时,这通常是独一无二的经历。

根据研究早期彩色电影的学者约书亚·弓部(Joshua Yumibe)的专著和他最近在布鲁克林轻工业展做的演讲,合成染料的出现和发展促成了电影行业效仿和重现的“色彩文化”。蓝色、黄色、红色和绿色开始大范围的出现在裙子上,海报上和建筑的墙壁上。颜色如花朵般在这个世界中绽放,艺术来自生活,不可避免也要经历染料的革命。

电影还是黑白的——色彩才刚刚被应用于其中。关于染色和着色,胶片被浸入染料中,并被染成单一的色调。用着色的技巧处理浅色调的区域;用染色的技巧处理深色调的区域,白色区域予以保留。两个步骤可以在拍摄前或拍摄后完成,类似于柯达这样的公司会销售提前处理好的胶片。

当染色与着色成为电影产业的一部分,色码也随之出现:蓝色代表夜晚,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森林,黄色代表温暖,艳阳高照。这些色码的应用并非一直很严格。红色既可以被视为火,也可以简单地被看做是一种美学选择。

color1
柯达胶片上的绿色着色(图片来源于brianpritchard.com,下同)

color2
蓝色染色胶片

相比于染色与着色,手工上色和镂花模板上色产生的效果更令人吃惊,目眩神迷的效果,闪烁着斑斓的色彩,就像花园中央映着彩虹的美丽喷泉。制作的过程是艰苦的,手工上色和镂花模板上色需要处理每一张胶片。这些工作大多由女性完成,这是一种独特的能证明女性在早期电影业中地位和贡献的方式。

弓部解释说,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像乔治•梅里爱(George Méliès),赛冈多•德•乔蒙(Segundo de Chomón)等导演,纷纷将他们已经成型的电影重新渲染,重塑出一个梦幻的色彩世界和乐章。洛伊•富勒(Loie Fuller)令人眼花缭乱的托钵僧巡回表演使她成为了欧洲先锋派的偶像。电影制作者开始急切的翻拍和分享她如同世界之末的表演。

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电影关注的视角越来越窄,颜色不仅仅只是装饰,它延伸到寓意更加丰富的维度。随着着丝工艺和色彩理论的发展,弓部认为彩色电影对通神论、乌托邦视角、现代主义设计和包豪斯运动(Bauhaus movement)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先锋彩色电影中,如沃尔特•鲁特曼(Walter Ruttman)和奥斯卡•费钦格(Oskar Fischinger)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色彩在早期电影中的应用是多元化的,贯穿了欧洲与美洲的多种技术、文化和艺术视角的变换,是它们共同构建的反应与结果。这些变化往往是美轮美奂、令人目瞪口呆的,小小的一点颜色却能成就如此大的不同。比起声音和计算机视觉效果的出现,这种想象力与努力更值得人们拍手称赞。

color3
《奇幻旅程》(The Impossible Voyage,1904)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