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影展】2013奥斯卡类型片:真人短片《死亡之影》(作者:Farihah Zaman)

001
作者:Farihah Zaman
来源:http://filmmakermagazine.com/65588-genre-at-the-2013-oscars-live-action-short-death-of-a-shadow/#.VC_9MoWfaO0
译者: 一个Delpy 校对:lafendan

通常,奥斯卡对于喜爱类型片的观众来说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奥斯卡的类型片不仅数量少,而且不受重视,往往只能拿几个小小的技术奖。今年依然有几部类型片入围了以往必不可少的奖项:最佳化妆和最佳视觉效果(同时入围的还有《霍比特人:意外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白雪公主与猎人》(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另一个类型片常有斩获的奖项是最佳动画长片,2013年的奥斯卡奖也不例外。制作精巧且怪诞的《通灵男孩诺曼》(ParaNorman)以及蒂姆·波顿(Tim Burton)的《科学怪狗》(Frankenweenie)均入围了这一奖项。而《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逃离德黑兰》(Argo)和《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甚至入围了最有分量的几项大奖。这几部影片算不上是小成本B级片,但每一帧都流露出类型片的气质。而对于类型片爱好者来说,今年的奥斯卡有一部真人短片不得不提,那就是《死亡之影》(Death of a Shadow)。

本片由汤姆·范·阿维马特(Tom Van Avermaet)执导,主人公内森(Nathan Rijckx)在二战中中枪身亡后被召去为一个神秘可怖的“收集影子的人”工作,捕捉濒死时刻的人影。不难想象,越是在可怕的情境下,死亡人影就显得越震撼,因此暴力死亡的人影常常是首选。这个集影人戴着古怪的墨镜,再加上他锃亮的脑袋,简直就是大反派的标配。而他口中的指令也是那么的冷血:“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一个溺死的人影了,谋杀也可以啊,谋杀的人影总是那么震撼。”这是一种对变态美感极度的迷恋,是一种无视死者情绪和灵魂的盲目。在他看来,只有在濒死的那一刻,人类的躯体才能直观地展现出真实的内在感受。

在内森收集满一万个人影后,他就可以复活。就像传说的故事那样,人死后的灵魂总会为世间的爱、仇、债所牵挂。内森也不例外。他之所以那么想要复活,正是因为他死前的那一刻爱上了一个叫萨拉(Sarah)的女人。内森自己死亡时的人影其实并不优美,像是一只站立着的笨重的大熊。人影是用钉子固定在墙上的,当他转动钉子的时候,他中枪的场景以及与萨拉的相遇一幕幕在他眼前闪回,就像是重新经历了一回。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回顾着这一切,不断提醒自己在做这一切的意义。

导演阿维马特将“人影箱”这一概念用一种极为直接但又极富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那些濒死时刻人体形态是如舞蹈般优美,使人不禁对这位集影人产生了一丝认同,尽管他收集的都是因痛苦而扭曲变形的肢体的影子。死亡可谓是最神秘但又最痛苦的时刻,本片却将这种对死亡的好奇最大化,去捕捉、分类甚至欣赏,使人不禁毛骨悚然。这样的行为艺术让我想到了纽约的“尸体展”,它吸引了众多人前去观展。与这次短暂的展览不同的是,片中的“死亡人影展”则像是永恒陈列着的博物馆。内森常常需要浏览死亡目录来寻找新的任务,这个死亡目录就像是老式的图书馆索引或是微缩胶片,仅由昏黄的灯光照着,上面随意地排列着种种死因:事故、爆炸、窒息、老死等。无独有偶的是,我曾去过费城的马特医学博物馆(Mütter Museum),那里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医学古董。有一面墙上陈列着大量的头骨,旁边写着相应的死因:自杀、心脏衰竭、痨病等。其中一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为它是那么富有诗意:厌倦生命。由此可见,片中那种对于死亡的冷血私密的窥探欲是真实存在的。

除了本片以外,本届奥斯卡其他提名的真人短片也都值得一看,不仅因为它们今年在颁奖礼上收获颇丰,而且它们还有着许多类型片的元素。《亨利》(Henry)用一个复杂的神秘故事探索了衰老与回忆。《阿萨德》(Asad)讲述了一个年老的索马里渔民在金钱的诱惑下沦为海盗的故事。而《马背叼羊的男孩们》(Buzkashi Boys)讲述了两个阿富汗男孩在“马背叼羊”比赛中的不幸遭遇。但只有《死亡之影》充满了离奇的想象。

欧盟影展2014排片表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