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亚洲电影观察团”,从课程、观影、写作,到最后选出他们的最佳名单,是希望除了既有的评审机制外,还可以增加更在地、更年轻的观点;是“对照”,而非“对抗”。
《午夜钟声》(Chimes At Midnight,1965)确实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是鲜少被提及的作品
钟孟宏在前作犯的毛病还是没改,许多戏不够细腻,以致于就像是纯粹为了做做效果
张大磊在沉稳、安静的《八月》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它把大环境变迁带来的影响,用一种抒情的而非躁进、追念而非控诉、观察而非批判的笔触来讲述
作为台湾电影重要的一章,《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算是颇尽责地终结了“台湾新电影”的各种美学
他们笔墨所及率真动人,各着一处,以不同角度、姿势共观希区柯克之魅力所在,实也共探电影的秘密所在。
纪录片能有“设计”的结局吗?以及,这个事件又怎么样如导演所愿“结束”呢?
因为是地标,所以才叫人安心:你并没有走错路。
影片一开始就要拉出一个新貌,这是跟小津自己的观众所进行的一次确认活动